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
落成記事

 

冬山梅園生命紀念館 誌

 

  傳統社會注重每個人在血統中承先啟後的地位,因有承先所以崇敬祖宗,而啟後則生子嗣。後裔對祖宗的崇敬之道,在於履春露秋霜,而知悽愴與怵惕之心情。然後對祖宗墳墓加以祭掃,使之不致饑餓於九泉;且可溯我身之來自,欲寄託其不忘本與報德,此即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!

 

  冬山鄉位於羅東之南,是通往蘇澳、花蓮之孔道,正因與羅東連成一體,在溪南移墾社會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。在清代時就有東城村石頭城、安平村紅仁土山、丸山村員山頂大塚、鹿埔村等四處塚地,做為先民安厝之所在。尤以光緒13年(1887) 臘月,宜蘭縣正堂羅金誥所頒之「紅仁土大坪義塚碑」,至今猶立於第二公墓入口。蘭中習俗源自閩南,家有喪事為煩瑣之大事,治喪過程繁文縟節。一般概由庄頭頭人發落工作,內有換衫、搬舖、豎幡、請水守舖,外有報喪、購棺木、買布料、入食材、請總舖、調桌椅、聘師公、申請死亡證明書及埋葬憑證、擇日、報喪。待日後出完殯,喪家能暫歇。

 

  基於原有公墓密埋疊葬、雜草叢生、棺槨木材來源嚴重不足加上人口老化,子女大多在外地就業,風俗習慣、生活習性、觀念改變。十多年來原有喪葬習俗及治喪過程已變化甚大,火葬漸被接受,為避免打擾左鄰右舍,治喪已少在居家。於是鄉民都紛往福園、壽園辦理後事,造成諸多不便。

 

  鑑於此,謝燦輝鄉長在民國99年上任之後,為讓鄉民不再奔波勞祿,並提昇治喪品質及符合環保自然之潮流,讓喪葬文化臻於完善,遂有建置今時代所需之殯葬設施之構想。經與代表會取得共識後,編列預算、尋求上級補助,選擇適當地點,觀摩他縣市的塔位管理,公開招募建築師事務所提供計劃案企畫書。

 

  經擇定鹿埔第四公墓靠永興路2段635巷公有停車場做為建造地區,惟區內有主或無主墳墓需遷葬及安置、不足土地之取得、土地辦理變更使編定為殯葬用地,亟待解決。民國103年4月12日在鄉公所舉辦說明會,公開建築物之設施、區內有主的先人骨骸,鼓勵先暫置到其他納骨場所,待納骨塔完工後可免費遷回,後因土地不足而停滯,經多方努力不足土地終獲游來福先生慈悲喜捨稻田兩筆土地共2447平方米,公所感恩游君善施義德,回饋其家族20個塔位,冬山鄉第一納骨堂源然而生。

 

  至於名稱,鄉公所採對外公開徵求命名,投件者眾共計有39位,「冬山梅園生命紀念館」以鄰近梅花路、鹿梅路、梅林路及梅花湖,可謂四梅之地,獲評審委員多數認同,遂脫穎而出。

 

  本館裝潢分兩工期,第一期於民國107年7月落成啟用營運,其內部分一樓暫存骨灰櫃塔位136位、儲骨櫃位23位,二樓骨灰櫃位7733位、雙人骨灰櫃塔位1265位、檜木造神主牌位826位,三樓儲骨櫃位800位。各櫃價格依層別及設籍所在地各有不同,一、三樓賸餘空間納入第二期裝修工程施作,預估塔為總數量為2萬3000位,另於本館旁第四公墓墳墓區計畫遷葬2.8公頃,做為第二納骨堂、萬善寺、環保自然葬區及停車場用地,有待後續辦理及努力目標。

 

  冬山梅園生命紀念館耗時多年,今能完工營運,實得力於謝燦輝鄉長之高瞻遠矚,並率鄉公所人員不懈努力關懷與任事,代表會主席黃強呈及代表們熱烈襄贊,園區內原有墓主之配合所致,特此銘謝。

 

 

 

宜蘭縣冬山鄉公所 謹誌

中華民國107年夏